【寶瓶文化/提供】
建立消費者的忠實度
一九八七年,奇普.貝爾(C.R. Bell)和詹姆克(R. E. Zemke)發表了〈服務失誤及其補救之道〉(Service Breakdown:The Road to Recovery)一文,其中提到:我們把不滿意的顧客分為兩群,一為「惱火的消費者」(Annoyed),另一群為「受害者」(Victimized)。「惱火的消費者」是輕微的憤怒,因為賣方所承諾的沒有被完全理解與提供。「受害者」則是憤怒、挫折和痛苦。
研究顯示,那些輕微的憤怒者在很迅速的補救措施處理後,和公司有緊密關係的,比一開始就沒有不滿意的來得高。而且這些人一旦轉變印象後,對競爭者的降價和促銷比較不為所動。但是那些「受害者」將成為你公司的「恐怖份子」,到處宣傳,而且這些「受害者」對於惱怒的服務,可以記上十三年。
消費者的忠實度是如此定義的:「在一個感情和態度的偏好上,產生一種自然而發的個人推薦和購買行為,消費者的滿意度評估是一種理性的評估,但是消費者的行為經常是不理性的。」
和公司以及產品產生情感和認同,是消費者產生忠實度最大的影響因素。因此有智慧的品牌創造者,除了在產品廣告上讓消費者了解產品的獨特點外,還要讓消費者認同,或者是產生「我也是」的感情;而且還要在公共關係上製造品牌的新聞,並且在顧客關係以及顧客的服務體驗上下工夫。
體驗勝於廣告
星巴克咖啡計畫在二○一三年在台展店至三百家,但是我們卻很少看到星巴克大張旗鼓的廣告。原因是因為星巴克希望用顧客口頭傳播的方式,來推動星巴克目標族群的成長。星巴克一開始從少數創新者與早期接受咖啡飲品的顧客著手,透過教育消費者與企業推廣,讓這些創新的消費者得以產生口碑,向所有人散播分享星巴克咖啡的經驗。星巴克認為,員工就是最好的品牌代言人,因此將預算運用在提升員工待遇和專業訓練的部分,他們將星巴克視為一個服務品牌,而員工所提供的專業服務會為顧客創造感覺與經驗,這才是決定服務品牌價值的重要元素。
蘋果電腦的iPhone、iPad帶動了全世界的風潮,二○一二年,蘋果總營收額高達一千五百六十五億美元,賣一.二五億支的iPhone,但是一年的廣告預算只有十億美元,連業績的一%都不到。蘋果電腦鮮少大張旗鼓地投入廣告宣傳活動,而是以產品為中心的行銷方式,讓每個新產品都掀起全球話題;尤其蘋果擅長於置入性行銷,與媒體的關係又特別好,如《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
台灣餐飲業的龍頭王品集團,預計二○一三年兩岸展店家數,將達三百九十三家,有十四個品牌,營收預計一百五十億台幣,其強調以服務來讓客人感動的文化,就是最好的宣傳,也因此我們很少看到其大眾媒體的廣告。
曾經於二○一○年獲得中華民國消費者協會「第一品牌」的瓦城泰國料理,全台已有三十三家直營分店,至二○一二年已經累積了三百萬人次的客人體驗,也是靠優質的服務與商品,造就了消費者心目中「第一品牌」的地位。
產品也會自己傳播出去
在我的「創新創業學程」裡,有不少學員問我:「如何檢視我的創業點子,讓它具有獨特性呢?創業前期因為事業規模小,可能沒有廣告預算,那麼如何讓我的產品廣為人知呢?」
我經常會如此回答:「首先要檢視的是:你的新事業點子可不可以造成口碑效果呢?新消費者來消費一次以後會再傳播出去嗎?會迫不及待地想告訴他的同事、朋友、親戚嗎?如果有了口碑的力量,表示你的商品具有獨特性,因為具有獨特性與新奇性,才可能造成傳播效果。有了獨特性與口碑性,你的產品自然會紅,也自然會吸引新聞媒體主動來報導。」
這是一個好事傳千里、壞事也傳千里的時代。「你的產品自己會說話」、「好的產品不需要大聲疾呼」。那些具有獨特性的「商品」與「服務」,自然會被傳播或被報導,大眾行銷的廣告手法並不是商品暢銷的絕對保證。
※延伸閱讀:
‧《成功要變態──為什麼90%創業會失敗?》--一
‧《成功要變態──為什麼90%創業會失敗?》--二
‧《成功要變態──為什麼90%創業會失敗?》--三
【更多內容請見《寶瓶文化》】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