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安娣】
由文化部主辦、廣藝基金會執行的「科技藝術旗艦計畫」已邁入第3年,今年的「數位啟示錄—2013數位表演藝術節」比起往年,演出節目雖然減少,但更重視人文內涵,加入更多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人」與「文本」的成分較多。並且,在講座與工作坊當中,形成溝通討論的平台。
無人劇場《罪惡之城》
由王俊傑擔任藝術總監的新媒體無人劇場跨界創作計畫《罪惡之城》,場景發生在一座大賣場裡,往來形形色色的人們,有夢幻美少女、多面特質的警察、象徵跨國資本企業的甘比亞西裝男子、以及由影后陸弈靜演出的清潔婦,默默地窺看這資訊越快速、人們越疏離的數位時代。

罪惡之城


在《罪惡之城》中,大賣場只賣化學合成洗衣粉和飽滿圓潤的黃檸檬,另外也有山、有海、有峭壁、有人類古老文明的方尖碑。演出時是機械運作,視覺呈現卻很擬真,像極了一座小人國。創作團隊用了許多象徵性符號,將人與環境的冷度與熱度極致壓縮在這座城裡,觀眾將以感官體驗這《罪惡之城》。
「無人劇場」是一種很新的體驗,在視覺藝術已走到瓶頸的時候,王俊傑從「視覺創作」出發走入劇場,以物件取代演員演出,運用嶄新的3D影像科技—Point Cloud創作出更為真實質感、立體感的畫面,結合機械手臂與線性滑軌等多種高科技物件,使作品運作跳脫出僵硬而更加靈活生動。本次《罪惡之城》與主打混種跨界的豪華朗機工共同創作,先與豪華朗機工一同發想劇本與呈現的架構,再分開進行影像與文本、豪華朗機工設計機件物件,而後再整合科技技術的部份。
這次作品比較困難的地方,在於最後都是由機器來呈現,事前的製作必須達到百分之百的精準。不同於傳統劇場,無論演員、搬道具的工作人員,都是活生生能夠隨機應變的人類,在數位機械的世界裡,只要一個小數字錯了,整體運作就會有問題,因此前製期所有的工作都必須經過十分密集的統整;但也因為有機械輔助,可做出不同以往的夢幻效果,加上團隊的視覺藝術背景,《罪惡之城》在感官上有更多美學思考,無論是投影、裝置、燈光、聲音…全都是多位一體,同等重要的。
吳興國《蜕變》與日本《迷幻樂園》
當代傳奇劇場的《蜕變》取材於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經典同名作品,為廣藝基金會委託創作,並結合廣達電腦最核心的研發部門--廣達研究院的技術,讓故事中人變蟲的意象更具驚奇效果。8月已完成在愛丁堡藝術節的2013年主題「科技與藝術」之開幕首演,此次藝術節的演出將會是台灣首演。

《蛻變》


還有來自日本仙台的7人團體SIRO-A帶來《迷幻樂園》演出。「SIRO」在日文中代表「白色」、「無色」的意思,象徵SIRO-A「不屬於任何組織,無法被界定」的特色,他們擅長結合電子音樂、視覺上的錯覺、與人體演出,兼具娛樂與藝術價值,不只曾獲得GEISHA#7銅獎、TOKYO COMP#的近藤良平等大獎,也接拍廣告、上電視節目、參與SUMMER SONIC音樂祭表演、愛丁堡藝穗節演出等等。
縱使我們的日常生活早已被數位科技所籠罩,「科技藝術」仍是很新鮮的行當,長期致力於科技藝術推廣的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表示,藝術家的思維總是走在很前面的,但科技業並非為了藝術創作而存在,所以時常碰到藝術家的想法難以用現有技術實踐的問題。不過楊忠衡認為潮流是擋不住的,當越來越多人熱衷於科技藝術的表現,科技自然會往同個方向靠近,且科技是跑得很快的,很多技術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有顯著的突破,「浮空投影」就是很好的例子。更期許有志朝科技藝術發展的年輕藝術家,不要在藝術中加一點科技、或是在科技中加一點藝術,而是要成為化合物、成為「科技藝術家」。

SIRO-A


「數位啟示錄」從9月起有一系列講座與校園工作坊,在北中南不同場域讓民眾與科技藝術家面對面,詳情請上官網www.digitalperformingarts.tw。
DATA
數位啟示錄—2013數位表演藝術節
2013/10/24-2013/11/10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9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TOEI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