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張玉音】
城市建築空間乃是人們經歷時間之流的有形體現。—林區(Kevin Lynch)
亞洲城市在朝現代化道路邁進的當下,經濟發展的追求往往是首要的,當過於簡化的居住政策陳腐氾濫、現代化飆高的天際線、老舊社區面臨的代謝議題,亞洲城市在後經濟時代,如何提出屬於自身的文化發展與更新策略?韓國漢陽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韓東洙(Dong-soo Han)參與由台北市政府都發局、都更處主辦的「東亞城市論壇」時,即以首爾北村韓屋的「保存政策」為例審視首爾市政府面對都市再生的策略,以「保存」代替「拆除更新」的方式,一定程度由於在目睹韓屋的當下,可具體地經驗到城市生命的延續性,此與歷史連結的場所體現了當下生活與過往,新的生活節奏便會在空間的脈絡中擴散,並產生個人或集體回憶與幻想質變,為此區藝文發展提供激活的觸媒,將歷史生活型態提供價值的範式。
北村保存政策的消長與流變









北村韓屋村的韓屋牙科。(圖/首爾市官方旅遊資訊網站)
首先,韓東洙細敘道北村的歷史考據與保存政策孕生過程,北村位於景福宮、昌德宮、宗廟之間,自古林立貴族與官吏們的居住區,是傳統韓屋密集、具代表性的的所在,而目前所保留的韓屋(指按韓國傳統建築形式建造的房屋)約略是在1930年代前後進行改良的「改良式韓屋」,因應人口密度與住宅供應買賣獲利的思維,部分建設公司通過中大型建築用地進行小單位分割出售,並使用過去未使用過的材料,如玻璃和瓷磚等,也實現房子面積的標準化,同時還考慮街道體系等建設特點,有別於傳統大腹地、庭院的貴族韓屋。以改良式為主的韓屋持續發展至1970年代,因部分公立學校自北村遷址,原址陸續蓋起不同功能的現代化大樓建築,破除了北村長期以來低平、寧靜的天際線。這項破除使韓屋保存的必要性受到關注,1983年北村被指定為第四種美觀地區,並正式開始實行保存韓屋政策,保存政策並無預先跟居民進行討論或協商,而由行政部門單方主導,將韓屋歸為文化遺產而設立諸多嚴格限制,然擴建的北村路卻有許多韓屋遭到拆除,雙重標準的政策遭到居民強烈質疑。
1991年市政府將原來限制為一層的建築高度,放寬到了10公尺(或三層)以下,因此多住戶住宅開始繁衍;至1994年景福宮周邊的高度限制,也從10公尺放寬到了16公尺,並允許建設五層以下的建築物,掀起拆遷韓屋改建多住戶住宅的風潮,北村景觀自此遭受到嚴重毀壞(韓屋從1985年的1518棟至2000年銳減近一半,剩947棟)。受到1991年居民發起「北村淨化」運動影響,2000年首爾市政開發研究院召集居民、專家進行商討,提出新的北村整治政策,旨在保存和管理北村,此項政策擺脫過去政策的單向思維,針對建築持有者,在改建上須由韓屋審議委員會同意,為了要讓韓屋的尺度被保留,委員會關注並限制住宅高度與地寬、使用範圍與公共範圍的設置,以及不允許土地合併開發等條件限制。而對於原有韓屋維修及新建韓屋,也給予一定程度的無償補助與低利貸款(如原有韓屋全面維修外觀給予約新台幣180萬元補助,內部也給予約新台幣120萬元額度的低利貸款等),補助政策相較原先的減稅政策在韓屋數量的保存與增長更具成效。
※延伸閱讀:以保存出發的區域再生策略—韓東洙談首爾北村韓屋的發展脈絡與矛盾(下)
【《典藏今藝術》2012年4月號;訂閱 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全民英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