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崴】
今年6月27日,50名抗議者佔領了一間位在倫敦北邊的屋子,儘管行動只維持了約24小時就被迫結束,但在奧運前夕的敏感時刻,這個事件卻格外引發媒體關注。這棟屋子登記在知名英國雕塑家卡普爾(Anish Kapoor)名下,他是當今最富有的藝術家之一,也是倫敦奧運地標「軌道塔」(Orbit Tower)的設計者。此次佔屋者的行動,完全衝著他與今年倫敦奧運的合作關係。
鋼鐵鉅子軌道塔









卡普爾(Anish Kapoor)為奧運所設計的「軌道塔」(Orbit Tower),是英國近年來最爭議的公共雕塑。(ArcelorMittal Orbit提供)
2010年,卡普爾的設計案自公開競圖中脫穎而出,歷經兩年餘的興建,如今隨著奧運開幕,訪客將可登上這座115公尺高的高塔,鳥瞰整個奧運園區與東倫敦。它的不對稱造形與幾乎顯得過度的激昂動勢,顛覆了紀念碑雕塑的傳統,這其實是卡普爾的出發點,他認為傳統的塔式雕塑往往難逃象徵主義魔障,成為瞻仰膜拜的物件。而他思索的,是一個非再現的,不具象徵意味的塔。
但「軌道塔」最後卻變成了英國近年來最爭議的公共藝術案。自從競圖結果公布,外界便對於那扭曲交纏的鋼架結構很不滿意,除了被媒體譏為「打結的內臟」、「公共藝術酷斯拉」及「兩輛起重機災難地相撞」,更多矛頭指向了以巨型紀念碑彰顯城市精神的策略,認為這不僅過時,更突顯倫敦市長好大喜功的城市行銷手法。評論不看好,民眾反應也很慘澹,最殘酷的是《衛報》(The Guardian)的一份網路民調,有超過六成的人給了直接的惡評。(註1)
換個角度來看,「軌道塔」繁複的鋼鐵結構倒是成功呼應著贊助商「ArcelorMittal」鋼鐵公司。這座龐然大物高達兩百多萬英鎊的造價,主要由這間世界最大的鋼鐵公司埋單,高塔的官方名稱,也因此變成了「ArcelorMittal Orbit」。無奈企業贊助並沒有讓登塔參觀變得更親民一些,成人票一張15英鎊(約台幣700元)的價錢,連卡普爾得知後都坦承很不安。
在英國政府不斷削減教育、文化與醫療預算之際,這一座造價昂貴、以鋼鐵鉅子為名的大型雕塑,會成為反奧運人士的標靶不是沒有原因,而且「ArcelorMittal」還是全球碳排量最高的企業之一。正當環境永續議題自1996年奧運開始被列入重點,這樣的企業成為今年奧運的「指定合作夥伴」(且盈收還可免稅),無疑是一件很諷刺的事;其它引人側目的夥伴們,還包括兩年前因漏油事件造成生態浩劫的英國石油公司(BP),以及在健康、環保、勞工議題上惡名昭彰的麥當勞(McDonald’s)—趕在奧運開幕前夕,這個速食業龍頭已在奧運體育場旁開設了全球最大的連鎖店。
自冷戰結束以來,企業贊助已成了歷屆奧運的常態。但重點確實已不是商業化與否的問題,而是商業化如何讓奧運變成了一種遮掩問題的手段。這也是佔領卡普爾屋子的行動主義團體「麵包與馬戲」(Bread and Circuses)的訴求,他們有一部分成員來自於去年的「佔領倫敦」(Occupy London)行動,批判新自由主義經濟所造就的社會不平等的基調未變。他們在短暫的佔屋期間內舉辦展覽、演講與音樂表演,試圖用行動喚起人們對於奧運背後問題注意力,他們批判奧運是政府與財團合力創造的煙霧彈,遮掩了當前英國財政緊縮、經濟危機與文化商品化等的問題。(註2)
愛迪達的倫敦?
另一項在今年倫敦奧運中同樣爭議、但較少被關注的企業贊助案,是愛迪達(Adidas)的「AdiZones」。作為主要贊助商之一,愛迪達在奧運賽事所在地區,興建了許多名為「AdiZones」的戶外健身場,免費提供社區居民使用。制式化的場地設計中,地面是巨大的奧運圖案,運動器材上印著顯眼的愛迪達商標,而一旁則是以街頭藝術手法表現的「運動名人牆」。儘管打著奧運大旗,「AdiZones」卻也拓展至與奧運沾不上邊的英國其他市鎮。如今,在英國有越來越多的公共運動場,變成了名符其實的愛迪達健身場。
英國藝術家杜曼(Alberto Duman)自去年起關注「AdiZones」在英國各地繁衍的現象。在他的鏡頭之中,色彩鮮豔的健身場突兀地出現在市郊的綠地上,場中沒有一個人,荒涼的場景與「AdiZones」官網上熱鬧歡樂的宣傳照恰成對比。格外引起藝術家注意的是:這並非奧運期間才有的企業贊助,每座「AdiZones」都是永久設置,在賽事結束後,直接成為該轄區內的公共設施,這意味著對公共空間的恆久品牌化(permanent branding)。奧運作為僅僅數週的活動,但與都市更新相結合,卻讓商業力量有機會長驅直入,直接成為都市計畫的一環。
對愛迪達來說這,這種長期廣告露出效益驚人。更何況每座造價15萬英鎊的「AdiZones」,愛迪達只需要出一半,其餘為政府旗下的代理商負責,而地方政府則負擔每年的管修費用。對於近幾年來為孩童肥胖問題傷神、卻又因預算削減、無能提供運動設施的英國政府而言,這個交易似乎很划算,但被貼上商標的公共空間卻得付出一些代價:未來,任何一座「AdiZones」若要移除,政府都必須和愛迪達協商後才能行動。愛迪達對於創造品牌認同一直不遺餘力,近來主打的一則廣告案,以「我們是倫敦」(We Are London)為口號,試圖以那些中低收入階層、居住在社會住宅、著迷街頭文化的英國青少年來定義倫敦。如今正在英國各地蔓延開來的「AdiZones」,也在隱然定義著人們對於公共領域的認同,就像每座健身場都有的那片「運動名人牆」上,那些看來很酷的塗鴉,畫的全是為愛迪達代言的運動明星。對於愛迪達不斷把玩的群眾代詞「我們」,杜曼試圖劃出一條界線,故意把這個調查攝影系列定名為「他們是倫敦」(They Are London)。

(註1)參考《衛報》在2010年一次網路民調,其中有39%的人同意「軌道塔」是一件「偉大的雕塑」,61%的人則認為它是「垃圾」。請參見◎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poll/2010/mar/31/architecture-design?intcmp=239
(註2)請參見「麵包與馬戲」(Bread and Circuses)網站聲明稿◎breadandcircuses.org.uk/
※延伸閱讀:奧林匹克異議(下)
【《典藏今藝術》2012年8月號;訂閱 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多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