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太乃】
在上海「茶韻茗事-- 故宮茶話」一書作者廖寶秀女士來訪「罐子書屋」,品茗之餘,談到她前陣子查訪了北京頤和園萬壽山昆明湖畔賅春園內的清可軒茶室,倚壁構軒楹的屋瓦雖已不在,但岩壁卻留有不少乾隆筆墨詩詞鑴刻在茶室壁上。聽罷,心中立即燃起前往北京造訪「清可軒」遺址想法。
7月21日早上10點,便從北京住所出發,或許是週六,上了四環,未料車還是堵得有如牛步,至頤和園已近中午十二點;此時,突然大雨,雨勢綿綿毫無停止之意,當時想著如果斷然下車巡園找去,可能淋得滿身濕透,遂在車內歇著,想等雨停再步行前往。但北京這場雨似乎來勢洶洶,烏雲罩頂有如黑夜,大白天的不見太陽,有如鬼魅暗夜。此時雨勢更為洶猛,天就好像破了個洞似的,雨水不斷被倒了下來;事後,經新聞報導得知,這是六十一年來北京最大的一場豪雨,而這場大豪雨造成北京處處是水災,交通亂成一團。當然,原本興致盎然的前往頤和園尋覓清可軒遺址的行程,便因這場721水患落得倉徨而逃敗興而歸。
飲茶、品茗,是中國文人生活的一種態度,直至今日還流在現代文人血脈。過去前往日本京都、奈良古都尋找古茶室遺址,一直是旅遊最重要的行程。京都不蕃庵、今日庵、大德寺高桐院、建仁寺東陽坊、聚光院閒隱席等,都讓喜歡古茶室的人留下深刻印象。日本古茶室遺址有上百座,甚至依舊保持著幾百年前茶室的擺設,雖然老舊殘破,但卻給喜歡茶道朋友古典的依據。但喜歡飲茶的中國,卻很難找到古茶室遺址;遠的不說,就連清代茶室都很難在文獻中發現,更別說古茶室遺址了!
在台北故宮服務長達數十年、專研官窯瓷器的廖寶秀女士,近幾年做了不少明清故宮茶話的研究,尤其對乾隆皇帝所設茶室研考更有詳細的研究,對苦思中國沒有傳統古茶室的愛茶之人,無疑提供了一條中國古茶室建構之路。關於乾隆皇帝茶室研究,可見「茶韻茗事—故宮茶話」一書。
清宮北京行宮園囿的茶室,多出自乾隆皇帝之手,主要還在乾隆南巡之後。乾隆十六年前往江南一遊的乾隆,回到北京城裡,突然有了興建茶室的想法,而且接連構置了十餘處以上的茶舍。譬如,盤山靜寄山莊千尺雪、靜明園、靜宜園竹罏山房、碧雲寺試悅性山房和賅春園內清可軒茶室,都是乾隆南巡後仿江南景物所打造而成的茶舍。
喜歡品茗的乾隆,經常造訪行宮園囿裡的茗室,喜歡吟詩的他,更留下不少茗茶的詩句,最有名的茶畫莫過於盤山靜寄山莊千尺雪茶室的一幅明唐寅〈品茗圖〉掛畫,這幅茶掛畫留有二十一首每次到千尺雪茶舍品茗的題詩。而今次前往頤和園造訪清可軒茶室遺址,聽廖寶秀女士言,倚壁構軒楹的軒楹屋瓦已不復在,但岩壁上卻留有不少乾隆關於品茗的詩句鑴刻壁上。清可軒構於萬壽山岩壁內,是一處別緻的洞天奇景,乾隆有詩稱它「倚壁構軒楹,壁乃在堂廡。望山恆於外,而斯在裏許」;「屋中有峰巒,清托高士志」。
親訪過清可軒乾隆茶室遺址的廖女士說,站在茶室遺址,便可體會乾隆詩句中所言「金山屋包山,焦山山包屋。昆明湖映帶,萬壽山陰麓」的風光無限的景緻,說明乾隆茶室設置於此地是有道理的。乾隆在清可軒有不少品茗詩句,如「一響早延清,三間豈嫌窄。茶山軟通紅,苔冬嫩魚碧」;「匡床簟席涼,適得片時坐。不磴拾松枝,便試竹爐火」;「倚峭岩軒架幾楹,竹罏偶傚惠山烹。中人早捧茶盤候,豈肯片時許可清」。不知這些詩句有無鐫刻在清可軒岩壁之上,還待他日造訪才能印證。
關於乾隆清宮茶室,廖寶秀女士已掌握七八處,而且逐次造訪拍照撰文,相信因她的探索與駑力,中國古茶室印象會有進一步的建構。當然,中國古茶室文獻與遺址不可能如日本歷代傳承的古茶室那麼豐富,但逐次建構的中國古茶室的影像面貌卻愈來愈清晰了。
※推薦閱讀:‧談關良的繪畫藝術
‧看更多精彩文章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2年8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商用英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