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嘉蓉】

台灣兩廳院與法國編舞家穆哈・莫蘇奇(Mourad Merzouki)合作的跨界舞蹈《有機體》,由台灣現代舞者與法國街舞舞者一同演出,今年三月在台首演後,便開始在歐洲(主要為法國)的巡迴,六月底甫結束在法國「蒙彼利埃(Montpellier)舞蹈節」的開幕演出,九月又將踏上「里昂舞蹈雙年展」的舞台。里昂舞蹈雙年展規模較大,是舞界盛事,《有機體》挾著穆哈・莫蘇奇(Mourad Merzouki)的氣勢而來,相信又會引起一波討論。











穆哈・莫蘇奇與古又文

在台灣和法國首演後,兩地都對《有機體》做出評論,觀看角度各異。台灣的評論對於莫蘇奇將古又文毛線針織概念貫串於舞者肢體動作、服裝以及舞台設計,而帶來的一連串驚喜皆有所讚譽,唯獨對於作品在融合街舞與現代舞上的成果有所歧見。

評論人盧健英認為:「街舞舞者擅長速度、機械關節與彈跳的身體技巧,台灣學院派舞者擅長身體的空間延展性與精準的動作展現,莫蘇奇精妙地打破兩地舞者的身體使用慣性。」

然而,持相反看法的不在少數,陳品秀指出:「…將兩種舞蹈風格拆解成不同零件之後單純重組,就只呈現了形式美學、純粹觀賞的萬花筒式拼貼,並沒有融合成為有行動或再生能力的有機體。」舞者蘇威嘉也為文表示:「…僅僅單以街舞或是現代舞的高超技巧動作組合排列,狀似目的為填充剩餘的音樂段落,卻不是致力於作品主軸與動作技巧、特殊服裝上的連結;或是致力於拆解、重組現代舞及街舞風格的融合,此舉為美中不足之處,實在令人惋惜。」

謝東寧則直接批判作品失去街舞精神:「…當嘻哈舞團與流行時尚結合,卻只願意當裝飾時尚的配角,嘻哈在此空有形式、精神盡失。…此舞作的身體,竟然願意被馴服、甘願服務於消費(流行時尚)主義路線;而這些,都跟嘻哈的平民、叛逆精神相距甚遠…」











《有機體》融合街舞與現代舞

而法國舞評中並未見有對嘻哈精神的批判,而是普遍認同莫蘇奇一直以來想帶嘻哈走出嘻哈,並積極與世界對話的理念與嘗試。網站Blog 3 coupes的評論Fatima Miloudi肯定莫蘇奇找出兩種舞蹈的一體性;十字報(La Croix)形容作品呈現出一種詩意,尤其展現在音樂與雙人舞的橋段,離開了街舞的快速與炫技,轉而專注於舞蹈動作的能量;著名評論家Philips Noisette在回響報(Les ecoes)的評論中,特別讚揚街舞者與三位台灣女舞者的共舞舞段,為作品帶來纖細敏感的肉體感性,指莫蘇奇確實帶街舞走出一番天地。

事實上,法國評論家對莫蘇奇並非總是寬容,早前莫蘇奇的卡非舞團與巴西嘻哈舞者的攜手演出,就被批評為「好像什麼都沒做」;相對之下,《有機體》對現代舞、編織等陌生元素的探索,的確一新藝評們的耳目,Philips Noisette並以「精緻」來形容此次的跨國合作。只有解放報(Liberation)獨排眾議,表示作品雖美但僅止於此,更批評為「討好式的表演」(Spectacle consensuel)。











引爆街舞時尚潮流

整體說來,法國媒體對於台灣旅程為莫蘇奇所帶來的活力感到新鮮,莫蘇奇仍穩站「創新法國嘻哈」的代表地位;台灣言論則擅於自省,對於台灣舞者的個人特質需仰賴編舞者去雕塑出形貌(陳品秀),以及在跨界合作中是「蒼白」(謝東寧),還是多層次展現,都有所著墨。

如世界報(Le monde)所報導,已經排定今年100多場巡演的《有機體》實屬幸運。藉由這個廣受注目、跨國跨界的作品來觀察台灣和法國各異的文化脈絡下,對於同一作品的評價觀點,也是另外一種收穫。

※推薦閱讀:
‧腦袋裝土才會守住這片土地

‧看更多精彩文章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2年9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英文會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