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太乃】










上海雙年展 現場(當代藝術新聞/提供)
上個月,同時看了上海、台北兩個城市雙年展,跟許多愛好藝術的朋友一樣,老實說:實在看不懂。和過去一樣看雙年展都受到相當大的打擊,今次也不例外,又被徹底顛覆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藝術價值觀。看雙年展,如同看藝術電影一般,二個多小時看完了;但演什麼、傳達什麼、為什麼導演要這樣做,還是一堆問號。現今中國出現那麼多的雙年展,這些由城市舉辦的藝術雙年展到底想傳達什麼?企圖為何?實在值得探討一番。
過去,就說遠古時代吧!藝術的表現,如同象形文字,主要紀錄事件和喜怒哀樂情感的傳達,人類透過圖像解釋難以言語的感情,這是藝術圖像的源由。但進入近代,尤其工業革命後的現代化進程,藝術進化已猶如一門科學,在人才、資金和專業的投入下,藝術的發展有如醫學、生化、電子和經濟等科學,有了專業且封閉研究系統,藝術這門學問更像是不斷推層出新的理論演化過程,外界很難一下子明白它的玄奧。
工業革命後西方種種科學發展都成為全世界國家學習的標竿,尤其相對落後的被殖民國家,無不模仿西方體制來加速自己的現代化,關於架構西方藝術發展的畫廊、博覽會、美術館三大系統,更明顯的複製在亞洲國家的藝術生態上,無一避免。以中國論,雖然改革開放不到三十年,但畫廊、拍賣公司已具相當規模,而由美術館系統發展出來的雙年展或三年展更見於上海、北京、廣州、成都等各大城市,其中還不包括大大小小、因不同媒材發展出來的各種型式雙年展。
其實,西方雙三年展的起源並不早,是二戰後才有,最早應該是德國文件展吧!但它卻是四或五年舉辦一次,不是雙三年制。西方雙三年展的出現,與畫廊和資本控制的藝術環境有關,因為過去藝術家必需透露畫廊的展覽與推動,但礙於畫廊空間的限制和市場考量,藝術家的想像力被強力約束,因此藝術家們或是美術館組織才發起反市場、完全學術性的雙三年展,將藝術從畫廊操控的市場解放出來。
的確,雙三年展的出現為西方藝術環境帶來新的創意,在畫廊狹窄空間無法展現、超乎想像的大件裝置作品,在雙三年展都可以看到;雙三年展大大活化了藝術生態,甚至改變畫廊對藝術展演方式。有些畫廊受雙三年展影響,增大了畫廊空間,讓藝術家們天馬行空自由的在畫廊展出大型的裝置作品,這些都得拜當初雙三年展的貢獻。雙三年展除改變原有畫廊的展演模式外,更大大提升了收藏家的味口,讓收藏家們不再滿足於原先畫廊所設定的小幅平面作品,轉而追逐更具企圖、更具創意的大型作品,甚至有相當一段時間,雙三年展影響到西方藝術市場的發展與看法,且有不少新說藝術家是透過雙三年展被藝術圈認知的,這正是德國文件展、威尼斯雙年展等知名雙年展為何那麼重要的歷史背景。
反觀現今中國,在畫廊體系還未建構完善,且未形成反市場化的氛圍環境下,卻出現那麼多的雙三年展似乎有些突兀。以上雙、廣三所在地上海、廣州而言,能經常舉辦當代藝術展覽的畫廊屈指可數,而廣州更多的是經營傳統書畫的畫店,整個中國現階段似乎沒有承接西方雙三年展環境,中國雙三年展的出現只不過是複製西方藝術架構的展演活動而已,並未對現今中國藝術環境起什麼樣的作用!難怪有人要說,看雙三年展的沒有看博覽會的人多;而投入博覽會的錢,更沒有參與拍賣會的人多。
中國是可以有雙三年展,一如中國有畫廊、有拍賣會一樣,中國必需有自己的藝術環境生態,但不是依樣畫葫蘆,把西方雙三年展的模式完全複製到中國。首先,中國現在的雙三年展,還是一個城市雙三年展的想法(一如光州、台北雙年展),但除了融入城市個性外,是否以國家戰略思考,把原本的城市雙三年展打造成國家級雙三年展,如果能提升到國家級雙三年展的思考,所引來的資源和關注將大大不同。
再來,現今中國的雙三年展應該更符合中華民族或是東方的藝術表現,不是依附於的西方語言,才能走出中國雙三年展的民族特色。中國雙三年展更應貼近中國和亞洲的藝術環境,主要推薦中國或是亞洲鄰國的藝術家群,讓中國境內舉行的雙三年展成為中國或是亞洲東方美學競逐之地,如此才能有別於西方,打造出具中國和亞洲特色的雙三年展。至於,華人歷史最久的台北雙年展可以鎖定在中華文化,或是打造成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藝術生態範疇,台北的藝術發展才不至於在西方藝術間擺盪,終至成為西方藝術的邊緣。
當然,不管中國或是台北雙三年展,我們還是期待能在美術館體系的雙三年展,看到中國藝術的未來和新銳藝術家的出現,而不僅僅於城市行銷的企圖。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2年11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英文會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