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強生】

這麼多文學獎中,好像只有「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最後還會讓每位評審都出來謝個幕,寫下除了評審會議紀錄之外的最後發言。

這真是個難得設計,在這個就連評審紀錄都因版面擁擠而力求簡略或乾脆省略的年代。

會議紀錄中出現的唇槍舌劍,即便逐字無誤,老實說,仍然無法呈現委員們在投下最後一票時的一念之間。

如果沒有那一念之間,那其實就大可以量化列表統計來一決高下。現在大學裡的論文評鑑計點不就是如此?研究計畫的審核方式不就是以項目分類,如創新程度、可行程度、影響程度等等,最後計算總分決定通過與否?

感謝老天,文學獎評審不是以這樣的思維在進行,委員們不必因意見不同而口出惡言,因為,我們都了解,那一念之間根本無所謂公正客觀的偏執,其實就是文學的美好。
文學就是要打動你能打動的人而已。那些人是誰?他們在哪裡?沒有人知道。但無形中就開始有一條隱形的線在人間悄悄串起,我們的遭遇。

文學是一場遭遇,遭遇之不可預期,就是讓我一直樂於閱讀與創作的原因。一篇打動我的作品,總是因為它讓我遇見了我睽違的自己。這是我對我個人的「一念之間」所能做的最接近的描述。

所以也或許可以反過來說,每次決選過程中未能獲得任何委員支持的作品,也許它就是少了那種除了字句意義外,更深一層的遭遇意義的創造。對我而言,好的文學作品總能啟動我已經快荒廢的某些理解方式,像是從某扇原本蒙塵如今又被拭亮的窗子朝屋裡張望,我看到自己在那屋裡。這樣的作品於是給了我一個我之所以存在的空間。我心存感謝,對於這樣的作品。

所以請不要再捧著會議紀錄如福爾摩斯辦案,努力想找出獲獎的關鍵線索。正因每個評審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念之間,才相對地每位可以繼續享受各自揮灑的一片天。
我想對在過去幾年間,我在不同的文學獎評審中曾投過一票的作品主人說,能不能為像我這樣的讀者繼續寫?我或許早就不記得你的名次了,但是我記得你的作品,我永遠記得在你的作品中我曾與你,與自己,與世界的相遇。

而同樣也是創作者的我,最後想對這一屆我支持的作品它們的作者說,你們已經是我可敬的對手。


◎本文作者簡介

郭強生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NYU)戲劇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專任教授。著有小說集《作伴》、《掏出你的手帕》、《傷心時不要跳舞》,散文集《就是捨不得》、《書生》、《我是我自己的新郎》,系列長篇小說《夜行之子》入圍博客來嚴選、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與201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劇本《非關男女》獲時報文學獎戲劇首獎、《給我一顆星星》獲文建會劇本創作首獎。至今已出版中文創作作品二十餘部,及英文文學論述專書Ghost Nation: Rethinking American Gothic After 9/11。最新作品為長篇小說《惑鄉之人》。

※推薦閱讀:
‧可可可可

‧血寫的歷史─莫言文學中的酷刑與國族

‧看更多精彩文章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十一月號336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教育訓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