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伊涵】










香港貝浩登畫廊總監 龍玉(當代藝術新聞/提供)
香港,世界眼裡閃耀的東方之珠。中環,則是讓這顆珍珠閃耀的原因;它是香港的商業中心、香港心臟地帶。中環櫛比鱗次的商業大樓,已是全世界認定的標準香江風光。2011年從紐約遠道而來的開路先鋒-高古軒畫廊,率先進駐香港畢打行,緊接著是其他高端品牌畫廊也跟著而來。
流著法國血統,旗下代理藝術家包括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尚-米歇爾‧區托尼耶(Jean-Michel OTHONIEL)、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的知名畫廊貝浩登(Galerie Perrotin)也於2012年著陸在這裡。本期開始,【當代藝術推手】欄目將以西方品牌畫廊在亞洲地區的主要執行舵手—藝術總監為介紹對象,讓讀者能夠瞭解這些主掌亞洲事務的關鍵人,又是如何維繫原初畫廊的營運特質,但也能夠走出在亞洲地區的自我風格。我們選的第一位是貝浩登畫廊—龍玉。
有著從17樓俯瞰維多利亞港讓人驚嘆不已的景觀,明亮的採光與舒適寬敞的動線,對照窗外的車水馬龍與忙碌的商業步調,置身貝浩登畫廊和香港的現實是兩個極端的世界。難以想像這樣心曠神怡的空間幕後最大的推手是一個年輕的東方女孩。從一張設計草圖開始到整體打造成香港最具話題性的國際畫廊之一,香港貝浩登總監-龍玉就是有這樣的能耐。
龍玉是個純正的台灣人,但是從來沒有在台灣生活過。從小就在美國、韓國讀書工作,龍玉在極為東方的外型下,有著爽朗直率的個性。龍玉的藝術職業生涯始於2007年,當時在韓國GANA ART GALLERY擔任助理,不久轉職到GANA的姊妹企業-首爾拍賣公司。在拍賣公司期間協助不少在收藏界中赫赫有名的藏家,如印尼巨賈余德耀,完成收藏。2008年,首爾拍賣公司決定在香港增設據點,開發新市場的重責大任便落在團隊中年紀最輕的龍玉身上。
不知是命運還是巧合,2007-09年正值香港藝術市場最為戲劇化的時期,龍玉參與其中並親眼見證香港藝術市場的起落,與外國藝廊進駐香港的進程。誰又料著,命運之神已經默默幫她安排了另外一齣戰局⋯。五月,正式進駐香港的法國貝浩登畫廊,主要的營運工作交給兩位女性總監:一位是日裔法籍的中島悅子,另一位便是韓籍台裔的龍玉。
總監最重要的工作便是面對藝術家與收藏家。「國際級畫廊和一般畫廊最大的區別就是對藝術家和藏家所分配的時間比重」。「我們花在服務藝術家的時間比服務藏家多上許多,特別是已經非常有名氣的藝術家,他們的地位幾乎是等同於老闆」。說到這些挑剔的大牌藝術家,龍玉感嘆「我們畫廊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要讓這些藝術家開心。讓他們感覺到畫廊真得有幫他們做事,幫他們努力宣傳」。貝浩登畫廊重視藝術家的程度,可從艾曼紐頻繁往來巴黎與香港間看出端倪。「我們為藝術家做了很多,滿足他們對製作花費的需求,不厭其煩向大眾介紹其作品,替他們找到觀眾,就希望能夠獨家拿到藝術家最好的作品。一旦拿到好作品,自然也不怕沒有買家上門」。
談起老闆艾曼紐貝浩登,她說「艾曼紐是一個很棒的老闆,對於員工完全的信任,且沒有大老闆的架子。 但就像大部分的法國人,說話很直接、對展覽品質非常要求」。龍玉頑皮地說「我認為艾曼紐最大的天分不只表現在經營畫廊,他也非常擅長讓員工時時處於閒不下來的狀態,讓我們連抱怨工作的時間也沒有」!語畢,哄堂大笑;但笑容中又透露些許無奈。
從畫廊到拍賣行,轉了一圈又回到畫廊,龍玉覺得最大的改變就是與日俱增的責任感。「畫廊與拍賣行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畫廊在經營決策與展覽規劃上可以有很大的自主性與發揮的空間,但是拍賣行常會遭遇到市場上諸多變數 這些變化往往遠超過公司可以控制的範圍。」龍玉說。「不變的是,我仍然花很多時間在工作上,仍然需要做許多的長途旅行,不斷地學習新的事物,仍然沒有時間交男朋友⋯」。
聽著龍玉談著她的職場生涯,讓我想起好萊塢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裡,Stanley Tucci扮演的設計師曾說:「當你的私生活全毀的時候,就代表你要升官了」。這話可以是所有工作狂為了事業,不惜燃燒青春最殘酷且真實的寫照。
雖然在談起自己總是免不了幾句揶揄,但在龍玉閃閃發亮的眼神中,我看見了她對藝術的熱情與對工作的執著。
香港,這顆東方之珠不僅因錢潮的光芒閃耀,還因許多人的夢想而奪目。雖然許多人視香港為進入中國市場暫時的居所,但曾經在這塊土地耕耘的人們所留下來的痕跡與發下的宏願,將會永恆刻印在世界藝術史中。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2年11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英文會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