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若鈞】

「Trivium」源自於拉丁文,「tri」是「三」的意思,代表這三位一同就讀於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卻各自有專攻領域的藝術家:王又安多以影像和複合媒體的方式創作,張徐展除了影像裝置的創作外,還涉及動畫和數位藝術的範疇,而盂施甫則擅於以電子、金屬、機械等媒材,創造出一種無機語言與有機體(觀者)的對話。三人以往雖各自參加不同的展覽,但本是同學的他們時常聚在一起討論創作的概念,跨領域的專長讓他們藉由討論交流,吸取彼此的意見融入到作品之中,比較偏像以「討論性」為主的組織團隊。然而,今年不僅是首度合體,以「Trivium」的團名出道,也是第一次參與富含「互動性」的藝術計畫。











由左至右分別是藝術家王又安、盂施甫、張徐展

說到決定合體和選取團名的過程,藝術家們都非常認真地要大家相信他們所言不假,真的是在台北關渡某間早餐店看林書豪比賽的時候,決定要組成一個藝術團體,並以團體的名號參加展覽。

當然,一個既帥氣又響亮的名字是不能少的,「tri」不僅是「三」的意思,其實也是代表古希臘的三學科(文法、邏輯、修辭),「Trivium」其後延伸有「混種」以及「三岔路」的涵義,都非常能代表這個團體的創作風格、理念、作品形式,他們互相討論作品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是「融合」而非「結合」,並以三個大方向詮釋閱讀,像河流的分支,其中或許有交流匯合之處,但絕非集結成單一作品或互動式計畫 ,而是分別以對談交換的行為錄像、蒐集書籍的動畫日誌,以及介入書店的機械裝置,來反應所謂「多工閱讀」和「複合式閱讀」的概念,而「混種」的概念也再次加強這樣以多方閱讀為軸心的創作方式。











王又安手稿

王又安的計畫以談話和錄像為主,延續之前著重「現場性」的創作手法,加以「talk show」概念,先在ART STUDIO空間中佈置一個適合聊天的舒適環境,在駐店過程中隨機與5到10位受訪者分享故事、經歷、閱讀心得,企圖創造出一種彼此閱讀、相互詮釋,再想像對方詮釋的狀態。藝術家錄下對話內容之後,將其轉化成敘事影像,剪輯成自己的「閱讀心得」,重新詮釋當代閱讀的多元性與形式的改變流動,影像預定於展覽期間中的後兩週展出。











張徐展手稿

相較王又安以「人與人」交流為主的影像計畫,張徐展則是探討「人與空間」的閱讀模式。他將依照特定的英文字母(由A到Z),以視覺記錄的方式隨機採集誠品書店裡的物件(不限於書籍或文章),如第一天搜索與A相關的有趣物件,第二天則尋找B的蹤跡,以此類推,隨後將所集結到的26種素材轉成一種描繪生活、日記記錄般的動畫影像。藝術家主動閱讀,而後將以解讀性較高較廣的「意識流」手法完成錄像,成為再次詮釋閱讀的影像日誌;而參與者則是處於較被動的角色,也就是說,讀者很有可能在不知情的狀態下成為影像的一部份,成為藝術家重新詮釋閱讀概念的主體,此特點亦非常符合ART STUDIO讓民眾「一不小心」就加入藝術計畫的最高指導原則。











盂施甫手稿

盂施甫則延續機械語言的表達手法,以「機械書本」介入書店的擺放空間。藝術家將以機械書本的動力裝置,使其發出聲音或透過其他方式來吸引讀者的注意。書本裡有關於整個計畫的創作概念、內容、過程、目的等文字簡介,還有訊息與指令,讀者「拿取」之後將可以依照指令進行回饋,或回到ART STUDIO與藝術家本人互動。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盂施甫第一次創作的主軸不在作品本身,而是以觀者與作品之間的閱讀性為宗。當然,每位參與者的反應不盡相同,或許有人會帶著這些書面資料離開,或許有人完全沒發現它的存在,也或許還會有人帶著機械書本去櫃台結帳哩!他將拍下這些不同的反應,連同照片與機械裝置的設計草圖、製作過程的記錄等等,以紙本方式呈現。這本機械書將會放在誠品書店裡某個書籍陳設區,只是現在當然還不能透露何時何地等資訊。下次造訪信義誠品的時候,不妨多留心身邊有沒有這麼一本與眾不同的書吧。

閱讀,是一種觀看自我,同時也是觀看他人的媒介和方式,對於「Trivium」來說,他們的創作行動就是一種敘事方式。這成軍之後第一次的藝術計畫即將在12月8號展開,他們說未來或許還是會回到以討論為主的組織模式,互相交流但各自創作,不過打算每年都合體一次,每次都能像這次與ART STUDIO合作一樣,好好玩一場。小心,說不定你也會跟著「Trivium」好好玩一場!

DATA
Trivium-read展覽日期:2012/12/08-2013/01/20開幕茶會:2012/12/08 14:00展覽地點:誠品ART STUDIO (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3樓)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2年12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托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