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北森】
北宋「香癖」黃庭堅,嘗以詩文「隱几香一炷,靈臺湛空明」,點出了品香之最高境界。品香的目的,實不僅是氣味的分辨,而是從嗅覺器官的「知覺」,到思維上「觀想」的一種昇華。
品香是一種理智與情感相結合的生活品味,它是以香的知識為基礎,經用香工夫之學習、涵養與修持後,昇華為心靈上的一種美感生活。

西漢〈仙猿御龍博山銅爐〉。圖/台北史博館。

台北歷史博物館為推廣香之藝術與文化,特別與中華東方香學研究會合作,舉辦「靈臺湛空明-傳統香文化展」,以中國焚香的歷史演變為架構,引香具為載體,輔以香席演儀的呈現,讓觀眾認識和領悟傳統香文化之特色。
香雖微卻氣味芳馨,是供奉社稷神祇、祭祀祖先、宗教信仰的珍貴之物,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飲食、佩戴、除瘴避穢的必需品,更具備開竅醒腦、暢通氣脈的醫藥用途。
中國用香的歷史久遠;漢代以前,常見貴族沐浴用香,以身上的香味標誌其社會地位,此時的典型香具「博山爐」受神仙思想影響,形成「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的迷人薰香景象。到魏晉南北朝後,又融入佛教焚香法事的觀念。隋唐時期,皇室和士族階級用香風氣極盛,不但以花草薰香、香木焚香,更出現用香材所營建的宮室;此外,在佛、道二教推波助瀾下,民間也對用香開始了普遍的認識,對往後宋元社會香文化的開展,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香文化鼎盛於宋、元兩代,文人好香愛香,形成燒香乃士大夫清致的價值觀。兩宋時期,「插花、品香、點茶、掛畫」被稱為文人社交圈的「四般閒事」,是評斷文人生活品味高低的標準,與琴、棋、書、畫四藝並稱。
明代可謂傳統香學成熟期,名士、僧道競相修築「靜室」,以「坐香」來「習靜」,利用「課香」作為勘驗學問、探究心性的方法,品香諸法大抵具備。之後,明代中期至清初盛世,用香文化臻於完備,且廣泛地被實行。若想瞭解香文化調和身心、淨心契道的內省境界,品嗅古人鼻觀風雅間的思想與哲理,不妨到史博館一遊。是展展期至5月5日。
【《典藏古美術》2013年4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