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佳璇】

《一個鉛筆》‧65X65cm,2010


一直以來,周珠旺擅長以寫實的手法,呈現對象物在自然界存在的狀態,以及我們眼中所看到的樣貌,試圖重新喚起我們對不同可被感知物件的再觀察。周珠旺早期的作品,給人一種日常、寧靜、時光停滯的氛圍,作品構圖正如同透過照相機的鏡頭景框內,觀望出去所拍攝的一張照片,被描繪的對象物則凝結在快門按下的片刻。
這些對象題材往往是極為日常的尋常風景,比方在一如往常的烈日下,家裡附近的地平線風景:裸露著水泥未完成的房子、堆積在建築物旁施工用的建材;或是母親前往蓮霧園工作,行走在沙灘上遺留下的腳印;兄長開著貨車載送貨物壓過沙石路上的車輪痕跡;抑或是沙灘上的沙子受自然因素形成不同崩塌表情的特寫。

《點沙印記》‧91X73cm,2011


畫面中呈現出的停滯、無法流動的時間性,則成為在這時期周珠旺的作品中,所共同具備的共通點,即他所描繪的對象物,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進,在下一刻產生變化甚至消逝,但透過他的描繪這些對象物則是永久的被凝固、保存在畫布上。
對於對象物的永久保存,一直持續延伸到周珠旺後來的作品。在後來的作品中,更加趨向與自身生命記憶故事的緊密連結。他開始以各式各樣的物件,作為作品題材,玩具、樹枝、石頭,甚至是自幼家中養鴨場拿來作為驅蛇用的石灰粉,皆成為他繪畫的語彙之一,這些物件隱藏著專屬於藝術家個人、獨一無二的過往生活記憶的點滴。

《一個螺絲》‧8.5X18.5cm,2013


如同周珠旺引用布赫茲《瞬間收藏家》的一個段落:「『每一幅畫都藏著一個秘密,對我也是一樣』然後他又說:『我只是個收藏家,收集各個瞬間。』我想我是那位小男孩 。」他把自己視為是一個利用繪畫收藏各個生活瞬間的藝術家。從對於多種物件的描寫,轉變成僅對單一對象物的長時間專注投入的刻畫。
一個石頭、一根鉛筆、一支樹枝、一顆生鏽的螺絲,對於觀者來說,這些看似極為平凡的普通物件,背後都隱藏著專屬於這個物件的記憶,藝術家不僅僅是用畫筆逼真的將其繪出,並以層層堆疊顏料的方式、幾乎如同雕刻的方式、具備強烈企圖將對象物完整再現的方式,貼近逼真的將「現成物」立體再現在觀者眼前;甚至再現出一個專屬於物件的畫框,把對象物以畫筆繪製出的畫框永久的框住。

《石碓》‧116.5x72.5cm,2013


如同我們拿起相機拍下一張對我們來說極具紀念價值的照片,最後把相片沖洗出來,再放入畫框中,掛在家中牆上,或是放在床邊,永遠提醒我們相框中相片內的人或物件與自身的連結性,確保這些記憶可以一輩子被保存住,我們都具備將不想遺忘的事物保存住的慾望。周珠旺的作品中也具備將可能從記憶中消逝的物件,永久保存下來的特性。只是,繪畫作品與相片最大的區隔在於,繪畫作品不同於相片可以一再沖洗的不可摧毀性,周珠旺的作品因此更具備一種單一、獨特、不可取代與不可複製的特性,也更加顯現了他作品中,對於對象物保存的強烈慾望。
周珠旺系列作品,皆以點畫的方式,接近一種照相寫實的方式,將對象物寫實的再現出來。但對他來說,他並不同於照相寫實那般,企圖將照片重新複製,去除掉物件的溫度,表現出相片中機械的冷感;而是在反覆記憶之後,一點一點地將物件描繪出來,因此,他的作品中注入了一種機械所缺少的記憶及情感的溫熱。而在一再反覆記憶之後,把物件轉化在畫布上,這些物件的記憶除了永久的在畫面上保存住之外,亦深刻的烙印在藝術家的腦海中。隨著繪畫的完成,物件也同時無法在畫家的腦中被抹除,物件在畫家的記憶中永久存活下來,物件本身的符號意義因此被超越,成為另一種真實的存在。

《歲月》‧油彩畫布‧170x38cm,2009


【完整內容請見《art plus》2013年4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商用英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