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麗紅】

關良(1900-1986)
(CANS藝術新聞╱提供)

關良在小時候受南京「兩廣會館」小舞臺薰陶,對京劇特別有好感,關良深深覺得中國的京劇,稱得上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塊「瑰寶」,它不但凝聚了千百年來民族文化的精華,也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才華和智慧,這也就是關良身為廣東人,竟會喜歡京劇的原因。關良熱愛京劇藝術,戲看得多,感受也多,想法也多,對它有一定的生活,又有一種獨特的感情。關良覺得京劇這一藝術,早經世代流傳,千錘百煉,在藝術加工方面,幾乎達到了「至善」、「盡美」的地步。他開始試畫京劇人物畫時,有人訕笑,有人鄙夷,因為過去關於戲劇這一題材並沒有人畫,藝人被認為沒有地位,戲劇也不能登大雅之堂,文人畫家不屑畫它,生怕有失身份,世俗封建落後的偏見,啟發了關良創作京劇人物畫業的道路,而且路越走越寬。
關良覺得京劇精彩之處在於「眼神」,而描繪人物的神情,除了動態之外,幾乎全繫於一雙眼睛,因為人物的情感—喜、怒、哀、樂等全憑眼神來表現,點睛之筆是表現人物神情的關鍵之筆,這也是後人欣賞關良畫作時,要特別細心咀嚼他的點睛技巧。
中國京劇的風格就是簡潔如畫,明白易懂,京劇的這一特點,至今仍保持其通俗性,關良深受京劇藝術形式的巨大影響,幾十年來以京劇的特殊形式和通俗場面作為他特別鍾愛的題材,並移植到他的繪畫創作中。在關良筆下所刻劃京劇演員的動作表情,都是基於千萬次反覆磨練才能畫得出來,關良的舞台速寫筆調之所以能夠達到那樣準確、生動和流暢,是經過長年累月的深入觀察和不可計數的筆錄實驗的結果。關良視京劇為寶庫,認為京劇能為他的創作提供用之不竭的寶庫,他不僅從客觀上深入探究京劇的奧秘,同時也從事於戲劇藝術的研究,而且由於主觀上的愛好,很自然使得他對京劇寄託深厚誠摯的感情。
可是在史無前例的十年文革動亂中,關良在上海、杭州度過,在「文革」艱苦的日子裡,紅衛兵經常要他畫一些大批判的報頭,還勒令他要用寫實的筆法來歌頌那些革命樣板戲的英雄形像,幸好關良繪畫基本功札實深厚,能工善意,畫起樣板戲來,在工細寫實的筆觸裡,人物形像維妙維肖。如〈紅燈記〉的鐵梅與李奶奶,〈沙家浜〉的阿慶嫂和沙奶奶,〈智取威虎山〉的楊子榮與座山雕,〈山鄉風雲〉劉琴與劉立人,〈海港早晨〉金樹英與余昌寶,〈紅嫂〉德紅等作品,都是那個黑暗時期的京劇革命現代戲的作品,也是關良的戲劇人物寫實之作。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3年6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翻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