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意華】
國際知名藝術家朱銘。(攝影╱陳永錚)
2012年初,知名藝術家朱銘對於其創作屢次遭受侵害,在經審慎查證與考量後,正式對新屋藝術中心負責人葉倫炎提出告訴,突顯藝術品真偽問題的嚴重性,如何透過健全的鑑定制度,促使大眾尊重智慧財產權成為重要的課題。2005年起,朱銘文教基金會首開先例成立鑑定中心,致力於落實藝術品鑑定制度,長年的推廣與經驗的累積,值得借鏡。
關於贗品、偽作事件,一直是藝術圈難解的問題,朱銘文教基金會,近幾年來對藝術品鑑定制度的建構不遺餘力,如今在多年來的資料與經驗累積下,卓有成效。朱銘是台灣極具代表性的雕刻家,也是台灣少數能夠走上國際舞台的藝術家,尤其在「太極」概念藝術原創性,深受收藏家的喜愛,可惜的是卻成為不肖人士覬覦的對象!
針對朱銘的提告,6月5日台北地檢署偵查終結,以涉嫌販賣朱銘的「達摩」等數件贗品,依違反著作權法、詐欺等罪嫌,起訴新屋藝術中心負責人葉倫炎。由於朱銘文教基金會於歷年的鑑定過程中,發現多件偽作均來自於新屋藝術中心,甚至二度鑑定到新屋藝術中心販賣的同一件贗品「達摩」,因而向朱銘彙報,朱銘決定對葉倫炎提出告訴。其實早在數年前,葉倫炎就曾售出朱銘的雕刻給李姓藏家,經藏家送到朱銘文教基金會鑑定後發現為贗品,葉姓負責人退回部分款項後並收回贗品。但沒多久,又轉賣給陳姓男子,這件雕刻再度送到鑑定中心後,朱銘發現兩件雕刻為同一件贗品,進而提告。
無獨有偶,在朱銘美術館網站上亦有人留言詢問,一對雕刻家父子呂武建與呂孟鴻,販售風格形似朱銘「太極」的石雕作品。朱銘美術館在網站回應:面對坊間類似的情形,均會進行理解與記錄,在查明作者是否僅以「太極」為題進行創作,抑或有冒用朱銘先生名義等事實,若一旦涉及著作權相關事宜,亦將會依法處理。朱銘文教基金會大刀闊斧的作法,採取法律手段打擊贗品,對重申著作權重要性具有指標性意義。
朱銘文教基金會的鑑定中心
隨著亞洲藝術拍賣熱潮風起雲湧,知名藝術家作品在拍賣市場推升下,價格漲幅驚人,成為不肖人士模仿的對象,由於市場流通頻繁,再加上缺乏可信賴的鑑定鑑價單位,使得作品真偽性受到質疑,也成為藝術市場潛伏的未爆彈。
朱銘文教基金會於2005年成立「鑑定中心」,以嚴謹的態度慢慢扎根,八年來累積了豐厚的鑑定實務經驗,同時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鑑定制度。當初為何想要成立鑑定中心?朱銘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吳素美表示:「台灣許多老藏家幾乎都有朱銘的雕刻作品,這幾年的拍賣市場上,老師的作品價格逐年上漲,許多人經常私下詢問作品的真偽。因此我想或許基金會應該在這部分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同時也可請朱銘先生直接協助我們提供鑑定上很多的資源。」
其實,台灣早期的畫廊,比較像私下交易的買賣市場,不重視作品的認證(certificated),而收藏家在買藝術品時,也不見得知道可向畫廊要求提供作品保證書,或者其他購買證明。不過,隨著藝術品價格攀升,市場流通頻繁後,偽作日益猖獗,智財權才逐漸受到重視,因此由具公信力的鑑定單位,提供鑑定服務成了一大保障。朱銘文教基金會旗下的鑑定中心,在多年的累積下,建立一套鑑定流程,透過紀錄、實體比對等,到目前為止已累積了五百多筆的資料,成為台灣少數藝術鑑定制度的標竿。
鑑定中心所扮演的角色
目前朱銘美術館館藏朱銘作品約兩千餘件,不過隨著鑑定制度的建立,陸續有新的發現,而這些新的資料也成為重新梳理藝術家創作歷程、作品脈絡與作品流通的重要依據之一。「這幾年我們發現,很多朱銘早期的作品在朱銘美術館中並沒有記錄、館方也未有典藏,不過在鑑定過程中,透過申請人的資料提供,我們確實找到不少早期流落他方的作品。」吳素美笑著說,「朱銘老師的作品太多、雕塑的時間又長,包含早期的工藝時期來看,至今也有六十年了,目前進行鑑定,除了依據朱銘老師本人的認知,鑑定中心也花了不少人力和時間,進行作品相關資料的蒐集和整理,作為佐證或比對的重要參考。」
鑑定也讓基金會掌握了朱銘作品的流向,深化基金會與藏家間的互動,例如為藝術家舉辦回顧展時,這些藏家都是很好的借展對象。對藏家而言,收藏的作品在重要地點展出的經歷,對作品的保值與紀錄是一大助力。「早期朱銘老師的作品很多留在民間,鑑定的過程讓我們慢慢梳理出作品的動向,未來策展有所需求時,我們就有機會向藏家借展。」例如,2006年在中國美術館的「太極系列」展覽,是第一次在中國大陸舉辦朱銘的大型展覽,其中多件早期的作品,就是曾送到鑑定中心進行作品鑑定的藏家所擁有的,如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木雕作品《單鞭下勢》,當時就是為法國藏家所擁有。
對美術館研究人員而言,鑑定有助於梳理朱銘作品歷程,讓研究人員直接與作品接觸,培養眼力是很重要。吳素美坦言,在收件中總會有一些新發現,但究竟還有多少作品在外面流通,甚至被哪些藏家收藏還是個未知數。「老實說,很多藝術家在創作時,並沒有隨時記錄的習慣,朱銘也是這類型的藝術家,許多藝術家只是全心在創作這件事上。況且二、三十年前,做記錄也不像現在方便。」吳素美笑著說。「對於那些未能判別真偽的作品,我們亦會存檔,持續追蹤,隨著作品資料累積愈多,過去真偽無法判別的作品,亦可能因此於日後獲得確認。」
※延伸閱讀:
朱銘鑑定團!(下)
【《典藏投資》2013年7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 Aug 03 Sat 2013 03:42
朱銘鑑定團!(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