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玉琦】
《楚辭》:「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李義弘說:「天地通通沒有邊界,對於一個畫家來說,尋求大自然是非常自由的。」
澳門民政署畫廊於4月28日至6月24日舉辦「天地無垠──李義弘書畫展」,李義弘以〈立霧溪壁白石〉、〈砂卡噹溪的喜悅〉、〈石門風稜石〉、〈立霧溪白玉紋面〉、〈玉山道中〉、〈白石潭漣〉、〈華嚴一〉等34件水墨書畫作品,為澳門帶來了台灣的陽光、台灣的空氣、台灣的天地無垠。他並在「材質與創作」、「題材與創作」二場講座中,親身示範繪寫台灣北海岸。
李義弘字在川,台南西港人。國立藝專畢業,後師事江兆申,曾榮獲中山文藝創作獎、吳三連文藝創作獎、中國榮譽文藝獎章等。自1979年首次個展後,廣受各界好評,邀展不斷,此次乃李義弘首度赴澳展覽。近年來李義弘的創作由較傳統的山水畫境和大片立壁山水轉為石頭景色,他透過攝影捕捉山光水色,結合異質的水墨媒材,搭配不同紙材的運用,營造出嶄新畫境,人文抒情氣息依舊濃厚。李義弘說:「非常喜歡影像,就把影像運用在圖畫中,不同的多樣紙材也帶來不同的創作效果。溪岸河流都可以是創作題材,要畫出台灣的陽光,台灣的空氣那種感覺,沒有非要畫大山大水不可。」









李義弘2008年作〈華巖一〉,186×97厘米,福隆六尺純楮皮紙。
〈華嚴一〉畫題並非佛語,而是花卉、岩石。李義弘運用觀音山石的切面榻拓,表現出陽光烈烈、燁燁照臨的嶙峋岩壁質感,而凝紅燦爛的茶花和莊嚴剛硬的岩壁,在紋理質感、色彩感受上,形成強烈的高反差,營造出低調且昂揚的生命力。〈石頭物語〉由構圖不同的十六幅作品而成,大小石頭黑點錯落有致,黑白虛實相合,具象和抽象融為一體感受,呼吸中哼成音曲調子,創出獨特的視覺效果。〈白石潭漣〉繪於金色紙張上,藍色水波紋泛出閃爍的陽光,波光粼粼上砂卡噹溪中的白色大理石塊與黑色的石頭,安安靜靜地沐浴在夕照光輝中。
東海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吳繼濤曾為李義弘學生,他說李義弘「第一件事是教我們去玩,要去看自然,要在山水裡不停地行走。」並常和學生說:「身為一個畫家如果不懂風吹在樹梢的聲音,迎著海風的鹹潤空氣,那是沒有辦法畫出大自然的真正感受。」李義弘慢慢浸淫在台灣的自然環境中表現出深刻感受,他漫步在石門海岸、花蓮立霧溪、砂卡噹溪等地大量攝影,觀察天光、樹石、水影、潮汐、時間的變化,思考心境畫境,繪出寫實又寫意的主觀自然。問及未來展覽的規畫,他笑說:「老了,畫畫反而更慢。」李義弘慢慢生活,慢慢觀察,慢慢畫下每一筆風景。
【《典藏古美術》2012年6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英文會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