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田本芬】










黃上榕(CANS藝術新聞/提供)放眼年輕一輩古董商,台灣「上榕 JADE & ART」負責人黃上榕絕對堪稱箇中翹楚。笑起來略帶幾分靦腆,卻又顯露江湖豪氣的他,很年輕,屬虎,四十歲不到;但論經歷,卻是具有二十年資歷的資深行家。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毛孩子,跟隨父親在玉市場,從零開始學習,累積到現在能在大型的拍賣公司夜場中做收藏專拍的能量,他在古董圈的成長故事讓人們好奇。本期「CANS 精彩人物」專欄特別專訪到黃上榕,談談他的成功經驗與年輕一代古董商對當今藝術市場的觀察與看法。
CANS:從你進入古董這行,二十多年起起伏伏經歷了許多事;外在環境是整個市場因為中國市場崛起而擴大了規模,拍賣公司大規模成長,藝術產業的商業模式改變;內在則是你從懵懂少年到青年人生的轉折。尤其是十多年前的重挫,可以說是將你打入人生的谷底,但你卻又能從這裡重新站起來,這相當不容易啊。
黃上榕:最早那一段記得不多,印象比較深刻是參加了一些業內的事。十年前是我的人生低潮,事業上一個致命的決策錯誤,讓我用了很多努力與時間去彌補,不過那段低潮的過往,也讓我學會了一些東西──就是更用心思去看市場。「失敗」的箇中滋味讓我生平第一次體會現實的殘酷,當時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我必須證明「我可以」,所以今天我還在這個行當繼續耕耘。不管是以前、現在、還是未來要進入這個行業的人,我都不會吝嗇去分享努力的過程。現在我可以雲淡風輕的話當年,對於那個階段的領悟,就是現在的上榕JADE&ART。
CANS:你以經營玉器為主,面對兩岸三地包括歐美玉器商家這麼多,你覺得自己擁有的優勢是什麼?除區域品味外,譬如香港有香港的行家市場、博覽會,拍賣市場,所重視的產品並不一樣。
黃上榕:各個區塊都有經營中國玉器的行家,然而我屬於臺灣,香港的前輩們做事的條理章法很吸引我,臺灣行家的感性與專業也心領神會,然而如果要講一個公司的經營那是需要理性的。我吸收了香港行家們的特質並且融合臺灣行家的特質,建立起自己買賣的模式,然而玉器推出面對兩岸三地的行家,因為取經於他們,自然也吸收了他們對品味看法以及他們所需要的東西。譬如香港行家重視有國際共鳴度的玉器,中國大陸喜歡質地偏白的玉器,臺灣注重神韻古風的玉器,隨著資本的增加在每個階段點點滴滴的累積,各個版塊所需要的玉器特質也就擁有了。這一次在香港的展覽只是把以往累積的點點滴滴呈現出來,僅此而已。
CANS:玉器市場這二十年來有什麼變化?尤其是近十年?
黃上榕:以前臺灣玉器市場是比較封閉的,現在回頭看都規模較小,真正玉器市場是2002年後才算開始。這個市場都是東方人的市場,從拍賣場看各路行家的競爭力,就可以看出各路行家背後市場的活絡性。這塊東方市場,從前大陸是出貨,以我們買貨人的選擇為方向。現在易位了!大陸是買方,就有一個與我們同中帶異的品味來主導市場,其中差異,就是在於對玉器的理解不同,雖然目前對玉器的詮釋兩地仍有差距,但期許未來,「上榕JADE & ART」對玉器的詮釋會被理解與接受。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2年6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教育訓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