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鄭乃銘】










黃清泉(當代藝術新聞/提供)當生命走到一個交叉口時,前面只有兩條路走;一條是走回自己來時的路,另一條是自己全然陌生未曾走過的路,黃清泉;選了那一條陌生的路!從此,他的生活與經驗有了全然的改觀。新畫廊(2010年5月正式設立)的前身,也就是悠閒藝術中心,在台北創設的時間已經達30多年之久,最早畫廊設在台北士林,後來則搬到台北東區的阿波羅大廈;接著則是目前所在的仁愛路現址。起初是經營複製畫,慢慢則加入對本土美術作品的經營,目前卻以較多比重是在新世代藝術家的推廣工作上。更且,所經營的年輕藝術家在創作面貌跨度上,也是非常具有冒險心和企圖,可見黃清泉在內心自有一套章法與定見。
台灣的畫廊協會在今年六月歡慶成立20周年,畫廊協會特別在慶祝酒會上頒獎給台灣資深畫廊,跨越過20年的畫廊為數最多,但只有兩家畫廊是站在30年檯面上,新畫廊;是唯二的其中之一。
黃清泉笑說「我好像是台灣畫廊進步歷程的見證者,幾乎每家畫廊是怎樣『誕生』的,我恰巧都看到了⋯」。雖然是見證台灣畫廊環境的演繹,可是,黃清泉在這個業界似乎總是卓然於是非之外,也從來不會「樂」於養成傳遞是非的習慣。他始終安靜做著自己份內該做的事,畫廊在每個階段的工作內容,他都展現全力以赴、全力的親為,更全力的經營。他說「這是態度!做人的態度與做事的態度」。這態度是對藝術家的看重、對藏家的尊重;還有自己對所選擇志業的重視。
他說「1980年成立畫廊,那時畫廊就叫『悠閒』,『悠閒』也就是悠閒自在的意思。看畫、欣賞畫、本來就應該心理自在,而要能夠自在,就得要心境與舉止作為悠閒,才能夠完全做到。我想,在那時所創設的畫廊,環境氛圍與後來畫廊狂飆之後的確差距很大。不論一開始從事複製畫,後來經營本土現代藝術,我都是單純而專注,單純是建立在目標清楚、專注則是因為自己能力可為就做可為之事;而不必有太多的妄想。因為這兩個因素,我更要求自己在做本土美術家作品的時候,絕不讓自己畫廊與有爭議的作品有任何牽扯。另外,要重諾;尤其是對藏家、對藝術家。在當年畫廊成交任何作品,也沒聽說要先付訂金或押金,藏家看中意要求保留,也就意味著交易談定,絕對不會因有人加碼而出現一畫好幾賣現象。信守承諾,也許不是多豐功的事,但在當時畫廊守住這份單純的經營理則,何嘗不也是在享受藝術本身所帶來的精神富足嗎?現在的畫廊,未必會享受到這種心理吧」!
「而我提到的態度裡,還有另外一項至為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對於專業的自我內在規範,這規範也就是我剛剛所提到不賣假、不做假、不思遷的意思。多年來,我深深體悟經營畫廊如果不堅持,只要自己內心規範稍一鬆懈,覺得小漏洞睜隻眼閉隻眼不足以影響到大局,那麼,任其傾斜終究會造成瞬間崩解的結局」。
「我當初在停頓了五年之後,重新再出發,經營內容轉換到當代,主要也是因為女兒從美國大學畢業回到台灣短暫停留,那二年;我們從環境變異中琢磨出『新畫廊』的格局。女兒在美國學的是歷史和經濟,她對我的事業有其充分的熱情,但又比我來得更具有經濟眼光與遠見,她鼓勵我從現代到當代來延續畫廊更寬廣的未來」。黃清泉在談到父女共同打造「新畫廊」定調時,臉上的神采是柔和又驕傲。「新畫廊」走的路線就是跨領域、跨世代、跨文化的多元化,選擇的藝術家是要能夠從既有文化體質中提現出創新的個人思維,而不是為了討好視覺的慣性。他說「在我眼中,當代藝術就是魅力、就是性感;這份性感更有著所謂的知性的成分,而不是賣弄感官」。「因為當代藝術充滿著節奏的變革性,這樣的生命力似乎也就讓當代藝術的市場更像是公益彩券,可以馬上知道投資獲得怎樣的報酬,而假設沒有得到報酬,也請記住你等於是幫助了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所以,當代藝術市場是個快速實現夢想,但又能助人的一項生活作為」。
拿公益彩券來形容當代藝術市場,初聽覺得匪夷所思,但黃清泉這樣的比喻卻生動又貼實。畫廊開闢表演舞台給藝術家,也樂於推薦所鍾情的藝術家給大眾,分享;也成為黃清泉經營畫廊所堅持注入的精神體量。他說,新畫廊的外文名字是英法語Nou Gallery合併成的。「這就好像是在呼應當代性一樣,在開闊的心底下,得以兼容並蓄、得以匯積能量、得以去追逐與實踐,使得我的生活也充滿著學習和挑戰」。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2年7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全民英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職達外語 的頭像
    職達外語

    職達外語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