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乃銘】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當代藝術新聞/提供)陳永賢與胡朝聖,這兩個人是台灣獨立策展圈的「痴人雙人組」。
兩個人甚至還為自己卯力台灣推動錄像藝術,而給自己取了一個團名「無怨無悔俱樂部」。平常,陳永賢,在大學教書。胡朝聖,則主持一家藝術策展公司。一般時間各有所司,但只要遇到國際錄像藝術展,兩人則合體負責策展和統籌,這一做;竟也有10年之久。
10年,台灣的公家美術館沒有一家願意投入10年時間致力在錄像藝術媒材的推廣,但10年這兩個從小夥子已邁入前中年的獨立策展人,卻沒有改變過兩個人當初聚在一起做這件事情的初衷,那是要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堅持以「台灣」的名義舉辦國際錄像藝術展,讓國際都知道有個以雙年展模式在運作的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而事實上,這份努力與執著終於逐漸獲得肯定,今年夏季高雄市立美術館邀請陳永賢與胡朝聖將2008與2010年兩屆的國際錄像藝術展,精選整併為一個特殊組合在高美館登場,這也是南台灣首度如此盛重與高規格來羅織這項高科技的新媒體藝術,為的就是希望南台灣的年輕學子與一般觀眾也能感受到藝術多元、豐富的模樣。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的始作俑者陳永賢,還在英國念書的時候,就已經從原本水墨的專項改修錄像媒材,因為接觸的都是這項新媒材,也讓他想到是否有機會把錄像藝術介紹回台灣。
2003年他透過介紹與胡朝聖認識,兩個人一拍即合,就好像古時候中國傳統章回小說,男女雙方私訂終身,不管父母同不同意。這兩個人決定籌辦推出第一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那個時候兩人就非常確認一定要將「台灣」兩個字冠在展覽總題前面,陳永賢說「這是一個文化策略,你很清楚在國際上,尤其是藝術方面,台灣是很難被看到的。我和朝聖取得共識,我們希望如果能持續不斷作下去,那麼久了之後,大家就會知道有項錄像藝術展是由台灣舉辦的」。
胡朝聖也說「03年的那一屆,我們將展覽主題訂為【夜視_台北】,因為是夜視,所以就把展覽場地打散的來經營,我們去說服很多夜店或夜間才是主要營業時間的場所,讓這些來自國內外的錄像藝術遍地開花地來與大眾接觸。這次的展覽出乎意料的好,因為當時台灣也根本還沒有那麼懂得與接觸錄像藝術,這個展覽無疑開啟很多新生代藝術家對於創作媒材的新視野。不過,為了這個展覽我申辦生平第一張現金卡!當然,展覽時成功,我跟永賢則是徹底破產,而且搞得身心俱疲,兩個人辦完展覽之後,實在一點信心也沒有自己能否有力氣再辦第二屆」。
慶幸的是,台北鳳甲美術館的主持人邱再興對於這兩個人的執著非常賞識,願意傾身投注贊助來請他們兩人繼續在台灣推動錄像藝術。2008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居無定所?】,就在非營利組織的鳳甲美術館舉行。2010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食托邦】,也如期推出。胡朝聖說「我們很有計劃地將主題圈在食衣住行的範疇,每一屆都是在探討一個主題,這也是錄像藝術展覽當中較為少見的設想」。
陳永賢接著說「我們其實不是只把人家的光盤拿到台灣來放,整個展覽結構是由國際評委組成一個籌辦小組,每個成員都是來自不同國家學有專精的藝術專才」。胡朝聖說「我們要的就是這些國際藝術專業人士來到這裡,而我們交給他們的不單單參與一項活動,而是所有報名參加徵選與邀請的國內外藝術家;台灣藝術家,自然就在這一名單中!這些都會隨著這位來自遠方的朋友,帶回到自己的國家,進而成為幫台灣宣傳的一個媒體」。
爾今,2012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也準備在年底登場,但是胡朝聖與陳永賢已經把策展的棒子傳給鄭慧華,讓她帶領一位年輕助理策展人一起來籌劃,讓這項從台灣土地所發芽漸長的國際錄像藝術展,也開始因為有不同策展人的投入和經營,慢慢開展出不同的美麗風景。
※推薦閱讀:‧2012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安森.法蘭克 Anselm Franks當我們正享用全球化的勝利果實 也在深掘想像力的墳墓
‧看更多精彩文章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2年8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教育訓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