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姍姍】

當下的商業、企業管理經營類雜誌、書籍多探討「發問力」—問「對」的問題,提出適切疑問的能力—是如何影響工作效率及管理。我們不難從中推測,其實能夠切中關鍵、直指問題點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也非人人可以做到。在當代藝術領域,似乎也不例外。人類因為產生疑問進而解決問題並邁向進步,然而,在面對當代藝術的時候,大部分的情形卻是,因為不理解而選擇疏遠或抗拒、排斥。











目前擔任東京都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首席策展人的長谷川祐子(Yuko Hasegawa)深感當代藝術與日本大眾社會之疏離,在她的新書《從「為何」開始的當代藝術》中,透過以下七個主題來切入:「日本畫的遺傳基因」、「邂逅的場域」、「藝術與科學」、「藝術的政治性」、「『觀看』本身」、「回復身體性」、「越界的藝術(藝術與當代建築)」。七種不同的主題所探討的其實都緊扣著一個中心概念—如何更靈活運用感性與知性來解讀當代藝術—當面對難解的當代藝術時,如何跨越「不懂、不能理解」的無形藩籬,進一步思考藝術家創作的意圖、背景。這也是本書的目的:引發觀眾主動發問,並探求藝術創作的內在原因,並將此過程轉化為生命中的一種感受和思考的能力。

不僅是觀眾,創作者更是發問的主題。以光線作為創作素材的美國藝術家特瑞爾(James Turrell)曾說:「藝術家並非提示答案的人,而是提問者。」
除了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蔡國強、河原溫(Kawara On)、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等人,書中提到的創作者皆是長谷川曾策畫之展覽的參展人,與她皆曾有合作互動經驗,除了獨特精闢解析之外,更可讀到她所觀察到各領域專業者的特色,既貼切又幽默。「數學家守時,藝術家不守時,科學家根本忘記有『時間』這回事!」她以一位策展人的身分在文中與讀者分享她是如何與這些藝術家初次接觸,如何從「疑問」開始藝術的探索;並在規畫執行展覽的過程當中,循序漸進地理解與體驗藝術深奧之處,如同她的策展筆記。

最後一章「越界的藝術」探討當代藝術與當代建築之關係,說明了近年來長谷川策展走向轉變的背景,如何以藝術界策展人角度來解讀建築與藝術跨界的現況及趨勢,更揭示了當代藝術如何連結彙整各種不同專業,展現其前衛創新之美!就如同書中提到近藤哲雄(Tetsuo Kondo)與史庫樂(Matthias Schuler,Transsolar 工程顧問)合作設計的「雲景」(Cloudscapes)讓人漫步在雲端,以及日前日本企業Daikin與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合作的「設計空氣」計畫,運用戀愛氣味、元氣氣味以及鄉愁氣味等刺激觀眾的情緒,在在超越了藝術既有界線。

這本書適合不懂當代藝術的入門讀者,初步體會藝術的迷人之處,但更適合當代藝術領域專業讀者,從中解析長谷川策展觀與手法,就像是看一部電影的幕後紀錄,如解讀導演心路歷程般充滿趣味!

【《典藏今藝術》2012年9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全民英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