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CANS藝術新聞】

展期:2012年10月20日─2013年1月20日

「招隱」展覽在紐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的展期為2013年3月5日至6月2日。

加州聖塔芭芭拉美術館(SBMA)定於2012年10月盛大推出十七世紀傳統繪畫展覽,展出近60幅明末清初的文人書畫作品。觀眾可藉此一窺時代劇變下,文人的心境與藝術創作。此次展示的精品,來自6個重要公立機構(包括SBMA)以及7個私人收藏。其中有許多是第一次在美國展出,包括來自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跨度20呎寬的十二屏通景巨作。這項展覽僅有兩處展出地點:西岸加州的聖塔芭芭拉美術館,以及東岸紐約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

「招隱」展覽中羅列的畫家,受到悠遠中國文化傳統的影響,選擇遠離政治的俗世生活,轉向大自然、藝術與交遊中尋求慰藉。這些藝術家創作的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等自然世界,不但呈現多采多姿的風貌,而且畫中的詩文、題跋,在高超的書法襯托下,更流露出了藝術家的思緒與心境。透過繪畫與詩文,藝術家樹立了自我的認同,並且對大時代抒發個人的心聲。

對董其昌(1555–1636)和陳繼儒(1558–1639)彼等一代大儒、文人雅士而言,「隱」意味著結集志同道合的友人,鑽研古代的藝術與文學,並透過收藏珍品,追摹偉大名家的風範與筆法風格以進行創作。這種對中國文學與藝術史傳統的聚焦關注,造就了繪畫與藝術理論的蓬勃,並激盪了後世的藝術發展,直至今日,對中國繪畫研究的影響仍然昭然若舉。

至於其他的藝術家,例如髡殘(1612–1673),他們的「隱」,則是疏離俗世投身佛門。明朝滅亡之後,佛教在文人畫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無論在現實環境上或心靈上,都提供了寄託庇護之所。髡殘,如同當時許多畫家,託寓大自然的形象,抒發對外族入侵失去家國的沉痛。又有一些畫家,例如王原祁,則體現了在俗務纏身之際所懷抱歸隱出世的想望。

展覽內容按時代分成兩個主軸─晚明、清初─並且細分為幾個子題,包括:「招隱」(Summoning the Recluse)、「隱於藝」(Reclusion in Art)、「自況」(Images of Self)、「遺民」(Remnants and Loyalists)、「神隱大師」(The Master of Hiding)、「隱逸新解」(Reclusion Reconfigured)─最後以王朝回復至穩定狀態為終結,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借展的石濤(1642–1707)《寫竹通景十二屏》巨作(此件僅在聖塔芭芭拉美術館展出),可謂突顯了這個基調。











Susan Tai, Curator. 戴星舟「招隱:十七世紀中國的詩畫與政治」展覽及展覽圖錄,由聖塔芭芭拉美術館亞洲藝術部主任(Elizabeth Atkins Curator of Asian Art, SBMA)戴星舟(Susan Tai)與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藝術史與建築史系(History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UC Santa Barbara)教授石慢(Peter Sturman)共同策劃。該圖錄收有藝術史、文學與歷史各領域學者的論文,是首部深入探討十七世紀書畫作品,在政治、社會變化的大環境下,有關「隱」的多層意涵。

‧看更多精彩文章


【完整內容請見《CANS藝術新聞》2012年11月號】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日文檢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