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璽安、高子衿】
展中展 從殿堂到人偶屋
本次大會也邀請了美國重要的藝術家雪曼(Cindy Sherman, 1954-)策畫一個展中展,本展區集中於展示影像以及人們依賴影像建設認同的例證,而令吉奧尼覺得有意思的是,「圖像在今年的雙年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雪曼畢生都在把自己呈現為別人」。雪曼創造出來的展區像是一個奇異的人偶屋,從早期美國藝術家韓森(Duane Hanson, 1925-1996)刻畫真人大小般的寫實雕塑;義大利藝術家雙人組吉亞尼謙與魯奇(Yervant Gianikian and Angela Ricci Lucchi)的影像作品探討面具與兒童遊戲中道具所賦予的社會認同;與她同期成長的美國藝術家麥卡錫(Paul McCarthy, 1945-)的可愛大玩偶,帶著一些黑色幽默地被剖開了肚子,如同許多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曾幹過的事情一樣。
以及奧布里吉(John Outterbridge, 1933-)因其母親是一個玩偶收集者,讓他將這些人/偶意識為他的第二個家庭,在自己的女兒出生之後,開始拆解組裝起巫毒娃娃;特別是如攝影師辛克(Karl Schenker, 1951-)在工作室裡為人形模特兒裝扮拍攝,更是回應了雪曼曾以義肢和人體模型、跨越人偶界線的創作。這個展覽的好處在於雪曼一系列的扮裝之藝術實踐就足以當作這些作品的導讀。其特殊之處不在於檢視藝術家如何做好策展,而是透過這些钜細靡遺而與她自身實踐相關的資料庫,我們能夠輕易地想像一位藝術家如何投注心力於自己的工作中;又同時可以做為她作品的參考,這些曾經被她蒐集的事物是被經過多少篩選與消化,才決定了她在創作上決定要去發表什麼,如何發表,又決定不發表哪些事物。可以說,這個展中展是透過這樣的主題性研究而真正消除了業餘與專業之間的邊界,而能夠統一視為人類面對認同問題時的參考資產。
對於廣博知識語境的渴望

查爾斯.雷Charles Ray|1991年秋天 Fall' 91 複合媒材 1992 私人收藏 攝影/高子衿

如同策展人吉奧尼所說,他「不願意只呈現『傑作』,因為藝術往往是反傑作的。」與往年不同的是,本展匯集了許多過世或是非專業藝術家的作品、神秘晦澀的物品與繪畫,甚至是如作家、思想家等一般不被視作藝術家的名單在內。吉奧尼的方式可能有些不按常理,一方面或許與他的背景有所關連:他沒有藝術史的博士學位加持,如同其他知名的策展人常備的資歷一般,但年近40歲的他卻比同輩擁有更多策畫雙年展的實踐經驗。新美術館館長菲利浦(Lisa Phillips)便曾稱讚吉奧尼「把策展視為一種藝術形式。他雖然沒有學術背景,但讀過很多書,所以能夠穿越幾個世紀,創造新的故事。」
另一方面,則如同他自己所說:「我的目標是強調已被人們遺忘了的威尼斯雙年展的傳統和典型氛圍:雙年展不是展示新作品的地方,而是把新作品放進一種更廣博的語境中。我想使藝術和其他形式的自我表達的關係更密切,也把『藝術是瞭解現實世界的一個基礎工具』這一觀念傳達給觀眾。我認為當代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能力的一部分。」

奧里帝Marino Auriti|百科殿堂The Encyclopedic Palace 約1950 Photo By Francesco Galli Courtesy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在雙年展主題館實行恰好20年之際,其何去何從必然是大家引頸期盼的。一些人解讀這位威尼斯雙年展最年輕的總策展人是新的氣象,而比較起前幾屆終於看不到金錢運作的痕跡了;也有人從反面觀察,認為這種自家人拉拔上來的後輩,將更難擺脫雙年展的人際壓力放手走太遠。而真相是,有一群稱讚展覽的人實際上就是一些紐約哪間博物館的館長,或者拍賣會的項目負責人。富麗堂皇的策展風格所對應的政治經濟情況會不會是出於龐大的市場壓力?我們有沒有避開金錢討論威尼斯雙年展的可能與必要?歐洲的經濟情勢讓近幾屆的威尼斯雙年展一再下修展覽經費,總是處於一個緊繃的預算邊緣,今年吉奧尼的預算大約為230萬美元,不足的部份他還另外向基金會、私人贊助者等募得200萬美元,即便如此,作品需要大型施作的藝術家,也須自行尋找贊助人才得以平衡開銷,種種因素故而讓畫廊等投資者有機會滲透到主題展內。
在今年說明詳細的作品圖說牌上,更乾脆「貼心」的列出藝術家各自代理畫廊的名稱,一點都不用麻煩有意洽購的人士再去費心打探,這一點與上屆有著很大的差異。然而,正如許多人曾經指出過的一般,資本在威尼斯從未缺席,早期威尼斯雙年展一直都有進行展出作品的銷售,是因為1968年歐洲的學生運動將其當做欲革除的資產階級典型目標,才讓雙年展從此取消了在展覽上進行交易的行為。然而,不可避免的,威尼斯雙年展對於市場仍具有一定重要的導向作用,也是展覽日期緊接在後的瑞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最佳展示櫥窗;更遑論首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發起人其實是當時威尼斯的市長,故而從誕生以來便有其明確的商業目標,雖然各屆的總策展人均努力彰顯展覽的學術性,但仍不可忽視長達半年展期的雙年展所扮演強力吸金機的功效如何卓越,全球藝術圈的相關人士為了它蜂擁而至,或是具有藝術色彩的城市魅力亦吸引了一般遊客,兩者皆帶來大量的旅遊資源,為當地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
※延伸閱讀:
破除機制化知識框架的百科殿堂—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上)
【《典藏今藝術》2013年7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TOEI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