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怡孜、吳亞男】
蛻變自香港藝術博覽會(Art Hong Kong),首屆戴上巴塞爾光環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於5月22日開啟展覽大廳,迎來第一批VIP。俄羅斯超級藏家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與活躍於當代藝術界的女友朱科娃(Dasha Zhukova)連袂踏入展廳,而英倫超模凱特.摩斯(Kate Moss)、港星關之琳、梁詠琪、余文樂紛紛現身,也為這場藝博會增添了許多閃耀星光,讓首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VIP日,展現更勝以往的貴賓陣容,也多了一層派對般的歡樂氛圍。
5天,可以為一座城市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巴塞爾藝術展入主香港藝博兩年之後,今年正式掛牌登場,首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在5月下旬炫麗亮相,從世界各地飛往香港的班機上,前所未有地出現眾多藝術圈重要人士,畫廊業主、藝術商、藏家、藝術家、策展人、美術館代表,紛紛來到這座匯聚東西的海港之城,就連原本不太關心藝術的許多當地名流,也衝著巴塞爾的響亮名號,視之為一場不可錯過的社交活動,正如大未來林舍台北負責人林岱蔚所說的:「香港的派對氛圍讓人有一種,別人都來了,我不能不來的效應。」而主辦單位與參展畫廊也不負眾望,協力呈現一場為期5天的盛宴,亞洲藝市的巴塞爾時代,自此於香江展開。
展出品質Upturn!
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於2011年5月入主香港藝博會(Art Hong Kong),主辦單位花費了兩年的時間觀察與籌備,今年才正式掛牌,足見瑞士風格的務實細膩,而全球頂尖藝博會品牌結合香港這座潛力十足的亞洲新興藝術交易中心,將為藝術圈帶來什麼樣的精彩火花?更是讓各界殷殷期盼。
首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與去年的香港藝博會一樣,占據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一及三樓。不同的是,透過全新的空間規畫,參觀品質與動線流暢度都大大提升。四大展區畫廊薈萃(Galleries)、亞洲視野(Insights)、藝術探新(Discoveries)、藝聚空間(Encounters),除了推介新銳藝術家的「藝術探新」展區全數位於一樓之外,其它展區皆分散於兩個樓層,而以往設在一樓的VIP室,今年則改到三樓,坐擁遼闊的海港美景,這樣的安排成功地分散人潮,免除了過去部分展區擁擠難行,其他地方卻過於冷清的窘境。大會也將《典藏.今藝術》/《典藏投資》等媒體展位、誠品書店、TASCHEN出版社與亞洲藝術文獻庫座談區安排在驗票口之外,使得參觀者從踏上會展中心一樓的那一刻起,已然開啟探索美學的旅程。

蘇黎士畫廊Galerie Gmurzynska推出哥倫比亞藝術家波特羅個展,波特羅為此特別親臨會場。(攝影/林亞偉)

作為藝術品交易平台,藏家無疑是藝博會首要吸引的賓客,來自各國的重要藏家現身會場之外,美術單位如倫敦泰德美術館(Tate)、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洛杉磯當代藝術館(L.A. MOCA)的代表也都千里而來,香港西九文化區總裁連納智(Michael Lynch)自然不能缺席。而眾多現身會場的藝術家中,哥倫比亞藝術家波特羅(Fernando Botero)可說引起了最大的騷動。來自蘇黎士的畫廊Galerie Gmurzynska在藝博會中推出波特羅個展,特別邀請81歲的藝術家現身會場。波特羅的作品以體形福態的世間男女聞名於世,本人卻是位型男爺爺,VIP預展日當天舉辦的簽書會吸引了大批粉絲包圍。
整體而言,本屆藝博會中亮點較為分散,多數來自於新銳藝術家的作品,缺乏重量級的大亮點,整體氛圍甚至較去年保守。所幸仍有不少畫廊為了香港的第一場巴塞爾藝術展傾全力提出精采的展覽,競爭氣氛特別濃厚,對這些畫廊主而言,在這場擂台賽中突顯畫廊形象的重要性,可能已經大大超越了銷售成績。例如耿畫廊帶來的8件常玉油畫精品只為展出不為銷售,著力於塑造畫廊品牌並開拓藝術家的國際能見度;類似地,Y++ Wada畫廊推出石田徹野(Tetsuya Ishida)個展,據悉全場展品中只有一件可以出售,當然很快就被藏家搶購。
以藝術家個展形式取勝的還包括誠品畫廊的劉小東個展,Victoria Miro與Ota Fine Arts連手舉辦的草間彌生個展,Glaeria Leandro Navarro的畢卡索,以及Grimm的Desiree Dolron個展。在藝博會中以個展形式展出單一藝術家作品有其風險—如果選錯藝術家,即有可能全盤皆輸,另一方面,卻更可能完整地呈現藝術家的創作面貌,在琳瑯滿目的藝術品中,讓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雙個展如林舍的陳界仁與劉煒、三人展如 Marian Boeysky 的 Pier Paolo Calzolari、Donald Moffett、Hannah van Bart,都是成功的例子。呈現多位藝術家的策略最常被採用,特別是今年展位坪數普遍較以往大,展出十幾或數十位藝術家的畫廊不在少數,若非每位藝術家都非常知名,或是展出藝術家之間存在某種共同調性,這類大聯展很容易失焦,淪為百貨公司般的商品陳列。在大多數畫廊傾力展出的同時,部分西方一線畫廊的表現卻不如預期,由於瑞士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in Basel) 緊接著於6月中旬登場,部分畫廊在香港提出的作品,顯然保留了實力。另一方面,著重策展的「亞洲視野」及聚焦新銳的「藝術探新」兩個展區相對完整,整體水平都較以往的Asia One展區提高很多。
亞洲風格與全球化之間的平衡

台灣耿畫廊帶來常玉油畫精品,引起中外人士一致讚嘆。(攝影/林亞偉)

觀眾期待在香港巴塞爾看到世界級頂尖藝術的同時,如何在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取得平衡,避免過於「全球化」而成為瑞士巴塞爾或邁阿密巴塞爾的複製品,是香港巴塞爾所面臨的關鍵課題,畢竟對於藏家與策展人而言,飛兩個地方看類似的展覽是毫無必要的。
今年參展的245家畫廊中,超過一半的參展畫廊都在亞太地區都設有據點,官方統計顯示是亞太地區畫廊比例最高的一屆,其中來自地主香港的畫廊,多達27家。但實際走訪展場所感受到的「亞洲風格」,反而不如去年濃烈。原因之一是,這超過一半的亞太地區畫廊,許多具有歐美血統,展出作品不見得是出自亞洲,也有亞洲在地畫廊因為展出「全球化」的藝術家陣容,或者是展出作品雖出自亞洲藝術家但仍過於「全球化」,以至於削減了原生文化的在地特色。
於是,當我們評論部分西方畫廊沒有將最好的作品帶到亞洲展出的同時,正好也觸及了「最好作品」的評判標準。我們不應忘卻藝博會作為藝術品交易平台的本質,西方標準的「最好作品」自然是在西方場域中較容易以高價售出,將這些作品保留到瑞士巴塞爾展出,是非常務實的考量。真正重要的是,亞洲是否能夠提出具有亞洲特色而能與西方明星藝術比肩的作品,從而建構一個別無分號,而且又精采到人們不得不從各地飛來參與的藝術盛會,應該是大家更為期待的。
藍籌股藝術家仍是藏家最愛
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成功落幕後,各家畫廊傳來銷售捷報。根據統整資料顯示,「藍籌股」(blue chip)藝術家無論是在巴塞爾、邁阿密或是香港,依舊是藏家的最愛。經過此役,華人「藍籌股」藝術家名單也漸漸清晰起來。
說到華人藍籌股,一定不能繞過趙無極及朱德群。de Sarthe畫廊成功地售出一張趙無極及2件朱德群,負責人Pascal de Sarthe表示趙無極及朱德群在亞洲乃至國際有不可撼動的位置,持續看好兩位大師未來的市場。帶來只展不賣的常玉綻放香港的耿畫廊,成功於VIP預展當晚賣出王懷慶《中國皇帝—1》、《中國皇帝—2》,總共280萬美元;另一位受人矚目的華人藝術家許江,全系列8幅《長葵八屏:扶瀾、逐波、金瓶、錯鋒、守秋、煙花、動霄、知菁》定價400萬美元,由一位亞洲藏家全數收藏。早年移居美國的華裔藝術家朱沅芷,本次共展出4件畫作,售出3件。
近來在尤倫斯大展獲得好評的王興偉,則由麥勒畫廊賣出兩件繪畫作品。年輕藝術家閻珩由楊畫廊展出,最後以每件5萬港元賣出兩件。大未來林舍畫廊以強勢中國藝術家劉煒與台灣影像藝術家陳界仁的雙個展引起眾多關注。陳界仁的錄像裝置新作《朋友—瓦旦》,定價250萬新台幣,五個版本賣出四版,藏家多來自基金會及美術館,進一步奠定陳界仁殿堂之位。而延續去年香港藝博個展全數售罄的好成績,劉煒今年展出的4張作品也全數售出,價格在280至450萬美元之間。
市場穩定成長的劉小東於誠品的個展呈現多樣面貌,特別是一系列的鋼筆水墨素描呈現與油畫截然不同的輕盈特質,深受好評,全場包括油畫、素描、瓷版及版畫等不同形式的作品接近完售,藝術家於Massimo de Carlo展出的另一件大幅油畫《These Days, Very Happy》也早已賣出。另一位市場穩定的張恩利,由Hauser & Wirth售出六件作品,價格在2.5萬至18萬美元之間。索卡藝術中心也帶來一批華人藝術生力軍,包括毛旭輝、洪凌、李超、席時斌、彭賢祥都有不錯的銷售。Aye畫廊以48萬美元將陳文驥作品賣給一位香港藏家。長征空間推出的沒頂公司以情趣用品製作而成的《Play201301》,以4.5萬歐元賣給澳洲白兔美術館收藏。
日本畫廊方面,奈良美智離開了小山登美夫,導致日本最賺錢畫廊的名次也產生變化。SCAI the Bathhouse展出的名和晃平《PixCell Deer》成功賣出,價格不願透露,不過5月25日,佳士得的亞洲當代藝術拍賣中,藝術家一件《豺狼第三號》以279萬港元成功賣出,價格頗值得參考。
※延伸閱讀:
巴塞爾光環加冕 Art Basel Hong Kong全球矚目(下)
【《典藏投資》2013年7月號;訂閱典藏投資電子版】


轉貼來源:UDN新聞網


職達外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達外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